找到相关内容754篇,用时24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转识成智

    业障、烦恼障的生起。业力是感异熟果报,果报有正两种。正五蕴身讲,山河大地讲,这是我们的障碍,称之为障,又称为杂染,这都是由虚妄分别而生起。分别生起的原因是有情的“我执”习气。我执有“人...学佛的目的,就是在唯识学里讲的“转依”。转依有二:一转染成净,二转识成智;转染成净为涅槃,转识成智为菩提。涅槃即自性清净,菩提即觉悟,能证得菩提是般若(中观宗讲),或称正智即无分别智(依唯识宗讲)...

    惟贤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065742680.html
  • 心净则国土净——佛教哲学与环境生态

    环境日益恶化、资源日益匮乏。佛教哲学讲“境由心造”,即外境是由我们内心所决定、所变现,而人类所面对的世界(环境),由人类的共业造成。因此,要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,也就必须从改变我们的内心开始。在这一...构成佛教人生观和道德自律的基础。业,是有意志、意识的行为,此行为能够带来相应的后果。也就是说,众生善恶染净的行为,按照因果律而产生相应的果报。由此引出两对范畴:“正”和“”,“别业”和“共业”。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7253082125.html
  • 佛教环境保护的思想资源

    的地球,环境日益恶化、资源日益匮乏。佛教哲学讲“境由心造”,即外境是由我们内心所决定、所变现,而人类所面对的世界(环境),由人类的共业造成。因此,要改变生存环境,也就必须从改变我们的内心开始。在这...道德自律的基础。业,是有意志、有意识的行为,此行为能够带来相应的后果。也就是说,众生善恶染净的行为,按照因果律而产生相应的苦乐果报。由此引出两对范畴:“正”和“”,“别业”和“共业”。从天堂到地狱...

    王雷泉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6/08065384630.html
  • 有关“阿赖耶识”之浅见

    。是化生一切有漏、无漏现行法之种子。   二、五根。有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之实执五根。   三、器界。山河草木饮食器具等一切众生之是相对于生而为人的正来说的。   阿赖耶识常以此三种...就表示,阿赖耶识本体并非阿赖耶识。   此识“如摩尼珠,体本清净。又如明镜,能含万像。若以染分言之,无明之而起,结业由之而生,具足烦恼尘劳,变现根身世界,即前七种识境皆是也。若以净体言之,即本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7/06583985891.html
  • 佛教的十法界观

      世界在佛经里分有两类,就是“器世界”和“有情世界”。前者是指我们所所住的地方,亦叫做“”;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的个体,亦叫做“正”。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。现在说的法界,也就包括了这两种世界。   十法界,是把所有的众生,从性质状态之上,区分为十类,但仍是以法...

    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 中国佛学院

    佛教|轮回|法界|六道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8/08/0441551605.html
  • 贾题韬:密宗是更彻底的净土宗

    方面,一个叫正,由个叫。正是生有生命的当体,如狗、牛、马等。是所依仗生活的环境,如地理、风、土、日光等。所谓成佛就是正转了,他的环境也要转变。所谓净土,当然是佛的。有多少佛就有多少净土。菩萨有,不一定有净土,因为正还没转佛。密宗在修法上,不但要修正,还要修依。广义地讲,密宗修那一位佛就定会修那位佛的净土,在密宗中叫曼达那,就是坛场。你连坛场都没有修,怎么进得去呢?净土又...

    贾题韬

    净土宗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article/2007/04/2149561823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请问禅定可分为几种?境界有何差别?

     以上就是所谓四空定,此定而修,必感召生于四空处天,因为此四空处的众生,于五蕴中无色蕴,只有受想行的四蕴,亦无物质的色身,而只有微妙的精神存在,亦无的国土宫殿,故名无色界,或四空处;无色界的四空...境界,固然远此前面世间禅来得殊胜,胜过百千万倍之禅悦,但尚未究竟,亦非佛门弟子所所归之处。   初禅的境界,有三天:清净心中,诸漏不动,名为初禅。即梵众天、梵辅天、大梵天等二天,此三天已不须段食,故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3530512256.html
  • 如本法师答:娑婆世间极苦,我们应当一心念佛,勤求出三界,为何还要发菩提心来度众生呢?

    阐叙得尽,亦有法身大士做为同参道友,诸大善信俱会一处,可谓正庄严,庄严也。   为何往生西方净土者还要发菩提心倒驾慈航来度化众生呢?要明白啊!众生造业受苦在娑婆,不是你我个案问题,而是六道四生...citta)念佛,达到一心不乱,自力与他力相应,娑婆业缘若尽,弥陀慈父即本愿力故,接引念佛者往生其国。   毕竟,极乐世界是我佛门四众的最高学府,师资阵容一流,有教主本师阿弥陀佛(梵语Amita-...

    如本法师

    佛学问答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fjask/2007/07/10442412890.html
  • 从“心”开始和谐生态——略论湛然的无情有性说及其生态学意义

    ,因此无情草木也有佛性。他引用《大宝积经》表达自己的观点:“一切草木树林无心,可作如来身相具足,悉能说法。”[《大正藏》卷11,第150页上]无心的草木树林也具足佛性,都体现了佛法。  吉藏从、正不二的角度,论证了草木也有佛性。所谓,指承受报应的世间,也就是众生所依托的环境;所谓正,指感受果报的众生。吉藏认为:“以正不二故,众生有佛性,则草木有佛性。……若悟诸法平等,不见正二相故。...

    魏德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201939305.html
  • 佛教的十法界观

      法界,是世界的别称;所不同的世界是有限的称呼,法界是无限的称呼。因为眼所见的,有形的东西叫做法,意所缘的无形的东西亦叫做法。所以以法为界,纵横含摄,大而无外,就不同那有形限地域的世界了。  世界在佛经里分有两类,就是“器世界”和“有情世界”。前者是指我们所所住的地方,亦叫做“”;后者是指有情识有生命的众生的个体,亦叫做“正”。两者都是由众生自己所做的业力而感得的。现在说的法界,也就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450841132.html